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甚至威胁到了人体健康,受环境和土壤等相关专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铅在土壤中易于被不断积累下来,且不能被降解,在自然条件下极难消除,一旦土壤被铅污染,其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时间长。总体来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可分为4类,包括:
(1) 隔离受污染土壤;
(2) 移除土壤中重金属;
(3) 稀释受污染土壤,使重金属浓度达到安全标准(适用于低污染程度);
(4) 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形态,降低其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
具体修复技术见下表:
表1 重金属铅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分类 | ||
物理措施 | 工程技术 | 工程量大,修复成本高,适用于小面积的污染区域,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
电动力学法 | 适用于粘土和淤泥土,修复效果受土壤pH、缓冲性能、土壤组分的影响较大,不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土壤修复 | |
化学措施 | 玻璃化技术 | 去除效率快,工程量大、修复成本高,常用于重污染区域的抢救性修复 |
固定化技术 | 修复成本低,效率快,技术要求低,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土壤修复。常用的稳定剂:碳酸钙、粉煤灰、蛭石、羟基磷灰石、磷矿粉、磷酸氢钙等无机稳定剂;草炭和作物秸秆等有机稳定剂;污泥、堆肥等混合稳定剂 | |
淋洗法 | 常见淋滤液:有机和无机酸、盐和螯合剂。较适用于砂砾、沙以及黏度较小的土壤,修复成本相对较低,可避免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污染物,淋滤液可能带来“二次污染” | |
生物措施 | 动物修复技术 | 主要动物蚯蚓,修复效果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修复效率较差,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
微生物修复技术 | 微生物固定机制(微生物吸附、吸收)、沉淀机制(微生物分泌黏合剂,如有机酸、多糖、腐殖酸、磷酸集团等)。技术优势在于原位修复,可避免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污染物,但受土壤条件影响较大,修复位点的调研费用较大 | |
植物修复技术 | 植物修复包括:植物积累(植物通过迁移蛋白、螯合剂和有机酸富集铅)、植物稳定(根部积累、沉淀、吸附)。吸附成本低,不破坏土壤环境,但修复周期长,技术受土壤条件、污染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 | |
联合修复 | 化学—植物联合修复 | 利用螯合剂促进植物对铅的富集,提高了复效率,修复周期较长,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
电动—植物联合修复 | 在电场的作用下,铅的迁移性、有效性增加,植物对铅的富集增加,提高了修复效率,可能影响植物生长,引起阴极区域的土壤酸化 | |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 “微生物-植物”体系提高土壤中铅的溶解性、迁移性,增加植物对其的富集,修复效果更好,是最具潜力和应用价值的绿色环保修复技术 | |
农业生态修复 | 农艺修复 | 改变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品种,种植非食物链的植物,施用可固定重金属的肥料,技术经济,易操作,但存在潜在危险 |
生态修复 | 生态修复是将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平衡的本地生态系统,使之具有某种形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维持相对稳 |